生产一线“长”出“高精尖”硕果——2025年全省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大赛侧记

2025-10-10 08:40:17 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辽宁工人报刊社 点击数:
【字体:
打印

​  从优化一道工序到突破一项“卡脖”难题,从提升一个技术指标到开拓一片市场……日前,2025年全省职工创新成果转化大赛决赛落幕。来自全省百余家企业的近300项创新成果同台竞技,60支队伍在决赛中相遇。一项项创新成果,展现出新时代辽宁产业工人蓬勃的创新活力与实践智慧。

  本次大赛由省总工会、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主办,锦州市总工会、市人社局承办,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、“五小”创新成果转化两个组别。

  比赛现场,既有来自生产一线的“微创新”,也有面向国家战略的“高精尖”。中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王建伟主创的《汽车漆领域专用型钛白粉优化》项目,成功优化了四氯化钛气相氧化、无机表面处理及水洗过滤控制等关键技术。他细致地向评委演示一项关键工艺的突破:“我们改进了四氯化钛气相氧化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曲线,使成品粒径分布更加均匀。”这一微小的调整,让钛白粉在汽车漆中的分散性提升了12%,推动国产高端钛白粉实现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跨越。

  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王晓鹏主创的《新能源轨道机车关键系统开发与应用》项目,作为“技术—产品—效益”转化的生动范例,引起了评委的浓厚兴趣。“我们创新地将锂离子超级电容应用于机车储能系统,配合自主研发的WIFI通信+正负极受电弓自动充电技术,使机车续航能力提升30%以上。”据王晓鹏介绍,该项目已成功应用于多款电力机车与动车组,累计实现利润2.36亿元,节省运维成本2.4亿元。

  为确保评审的专业性与公平性,赛事组委会特邀来自高校、企业的14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团,从技术先进度、市场潜力、转化可行性等维度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判。

  “职工创新不是空中楼阁,而是从生产一线‘长’出来的,针对性极强。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组评审组长、辽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赵荣达评价道,“举办竞赛正是打通产学研用的关键一环,让好技术不再‘沉睡在论文里’。”

  “比赛不仅是展示成果,更是互相学习、激发创新能力的契机。”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组第一名、《高品质复合钢板关键制备技术开发与应用》项目领衔人金百刚感慨道。他与团队的此项成果已为企业降本逾千万元。

  此次大赛,成为辽宁职工创新能量的“催化场”、成果转化的“快车道”。通过竞技与交流,有效推动了优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,精准破解了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。



上一篇:让机械拥有敏捷“身手” 下一篇:“硬核匠心”赋能新质生产力——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的“辽字号”技能答卷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