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9-02 08:35:43 来源: 作者: 点击数:
【字体:
打印

  “技术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,掌握技术才能适应企业转型发展需求。我要持续提升技能水平,助力企业发展。”

——杨学群

用钳工精度守护造船“巨臂”

8月26日23时,在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厂区内,工务部起重设备科维修钳工杨学群正借着手电筒的光线,检查生产运转状态。他踮着脚,额头几乎贴在起升滑轮组上,指尖轻轻拨动钢丝绳——这个动作他已重复了上千次。“滑轮组与结构的干涉间隙微乎其微,稍有偏差就会引发断绳事故,绝不能有丝毫马虎。”他说。

2012年,初到车间的杨学群就展现出对技术的痴迷。他苦练技术,从“菜鸟钳工”成长为技术能手。2017年,他在中远海运集团首届钳工技能竞赛中斩获二等奖;2019年,他代表集团站上第十五届“振兴杯”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舞台。

“参加竞赛主要目的不是获奖,而是通过参赛检验技术。”杨学群说。他认为,设备虽然不会说话,但故障发生前都有征兆。为此,他带领团队推动点检标准升级,从过去的肉眼观察,逐步转变为用数据说话,让设备隐患无处遁形。

2024年,在800吨龙门吊日常点检中,杨学群发现起升滑轮组与设备结构存在干涉隐患。他连夜组织团队分析研判,反复优化方案,最终不仅成功排除隐患,还将原本预计50万元的维修成本降至8万元。

面对厂区内多台服役超15年的老旧设备,杨学群主动牵头开展设备健康评估专项行动。他40余次深入现场检测结构锈蚀、电气老化等问题,累计完成100余项技术改造。其中,针对塔吊起升机构失速,他改良卷筒固定方式和凸轮限位装置,彻底解决困扰生产3年的顽疾;为解决5530岸桥钢丝绳异常磨损,他连续72小时跟班作业,紧盯设备运行细节,最终找到滑轮偏角过大的问题根源,将断绳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
随着智能制造浪潮来袭,杨学群深知维修工需紧跟时代发展。目前,他所在的科室正加速推进起重设备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,他深度参与的龙门吊在线监测系统,通过整合振动、热成像等多源数据,实现了设备故障提前预警;他参与研发的北斗定位+数字孪生技术防碰撞系统,将船坞起重机安全防护提升3个等级。

今年,杨学群主导研发的机电一体钢丝绳防脱槽装置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,该项技术通过实时检测钢丝绳排列状态实现自动预警,让800吨造船门吊实现“零脱槽”运行。


上一篇:【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风采展示】如碱蓬草般坚韧的“蟹业守护者” 下一篇:【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风采展示】“较真”到极致的“电力守门人”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