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8-21 14:56:55 来源: 作者: 点击数:
【字体:
打印
“电力创客”破解湿地巡检难题


——国网盘锦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班长陈志恒


获得荣誉

全国劳动模范

奋斗寄语

我要持续创新,破解湿地巡检抢修难题,守护百姓用电安全。”


8月14日清晨,盘锦湿地浓雾未散,220千伏凌曙线导线上,一台1.2米长、35公斤重的“钢铁蜻蜓”平稳滑行。这台由国网盘锦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班长陈志恒研发的第三代“锂电飞车”,正载着作业人员和工具在芦苇荡上空穿梭,开展秋季巡检工作。

这种高效作业工具的出现,源于6年前的一次维修。当时,班组负责的东郭苇场防火沟积水没膝,凌曙线绝缘子急需更换。茂密苇塘像迷宫一样,作业人员带工具进入不仅容易迷路,还会破坏生态。蹲在苇塘边的陈志恒想:“能不能让设备自己‘跑’起来?”

盘锦的输电线路多穿行于湿地、苇塘间,半数杆塔立在沼泽中。春秋巡检时,陈志恒和工友要扛着重达百公斤的设备在没膝的泥地里跋涉,裤腿经常结着一层厚厚的盐碱。芦苇荡高达3米,他们全靠苇塘外的工友用竹竿挑红布条指挥定位。

艰难的作业条件成了创新“催化剂”。此后3年,陈志恒一直在设计便捷高效的巡检“飞车”。最初的“飞车”是一个铁架子,靠作业人员手摇齿轮前进,但试跑总卡线。后来换成锂电池,却原地打滑。试跑失败时距停电检修只剩20个小时,陈志恒急得团团转。那天回家,他从修鞋摊的牛筋底获得灵感,想到给轮子粘上防滑垫。第二天,改装后的飞车载着工友和工具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滑过苇塘上空,3天的作业量8小时就完成了,还避免了20亩芦苇受损。同事欢呼时,这个身高1.85米的东北汉子眼睛湿润了。

近两年持续改进后,第三代“锂电飞车”实现一键启动,配备双向刹车,承重达200公斤,能在5级风中稳定行驶,遇导线坡度变化还能“爬坡过坎”。

陈志恒班组肩负着2300余公里线路、8000多基杆塔的巡修任务,设施遍布郊野沼泽。为降低风险,他发明220千伏等电位“绝缘绳桥”,改进传统作业方式,填补国内技术空白;针对高压线下方隐患,他研发“近电报警器”;为解决线路漂浮物问题,他发明“无线带电清障装置”,规避火灾风险。

20年来,陈志恒在铁塔间书写着创新人生,湿地间穿梭的“锂电飞车”,正载着这位输电尖兵的坚守与智慧,在创新路上不断飞驰。


上一篇:退伍不褪色 新业态中竞风流 下一篇:
Baidu
map